关于学会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会议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成立60周年

发布时间:2018-07-17 16:53:13 点击量:

2018年5月16—19日,2018国际烧伤高峰论坛、第十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成立及第一届学术大会、《中华烧伤杂志》编委工作会在重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烧伤杂志》与《Burns & Trauma》、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任学术指导,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大会主题:传承与创新·烧伤救治新技术与新进展。

 

1  开幕华章

本次会议值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5月17日上午肖光夏、杨宗城、汪仕良、伍素华教授和黄跃生、吴军、彭毅志、罗高兴教授以及袁志强、贺伟峰、梁光萍、黎宁等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学者,饱含深情的诗朗诵“致青春、致薪火、致未来”开启了本次学术巡礼之幕。随后播放的专题片“六十年,我们再出发”回顾了烧伤研究所自1958年创建以来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系列成就,给参会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罗高兴所长主持开幕式。陆军军医大学王云贵校长致欢迎辞,对全军烧伤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作点评和总结。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姜永茂社长致贺词,并对《中华烧伤杂志》创刊以来为我国烧伤外科的学术交流及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中华烧伤杂志》总编辑彭毅志教授对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的历史沿革及杂志相关工作做了简要介绍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国际烧伤学会候任主席Naiem S Moiemen教授(英国)代表协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60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充分的肯定和祝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吴军教授致辞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成长过程回顾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发展历程。陆军军医大学黄春基处长、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来新院长,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及中国工程院三院院士Nicholas A. Peppas教授(美国),中国工程院程天民院士、王正国院士,中国科学院卞修武院士,国际烧伤学会前任主席David N. Herndon教授(美国)、Rajeev B.  Ahuja教授(印度),美国烧伤协会前任主席Tina L. Palmieri教授(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烧伤协会前任主席Roy M.  Kimble教授(澳大利亚),国际烧伤学会秘书长David G.Greenhalgh教授(美国),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柴家科教授、黄跃生教授、胡大海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吕国忠教授等国内外著名烧伤外科学专家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夏照帆院士、付小兵院士因有要事未能出席会议,通过视频发来祝贺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2  学术研讨集锦

  开幕式结束后开始精彩的大会报告,第1场主持人是肖光夏教授和孙永华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Nicholas A. Peppas院士阐述了再生医学相关的智能生物材料,这些再生生物材料的组织生产已经从最初的研发进入了到市场营销和规模化临床应用的过渡阶段,Peppas院士就水凝胶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及皮肤再生中的应用、组织工程中三维打印的应用及展望、能选择性识别疾病生物标志物蛋白的聚合物的研发等内容进行了前沿性探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结合自己在肿瘤病理领域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围绕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进行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肿瘤研究进展方面的精彩报告。

  第2场主持人是汪仕良教授、陈璧教授、郭振荣教授、王一兵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宗城教授作为老一辈烧伤创业者,结合烧伤研究所的发展对我国烧伤医学发展的60年曲折历程做了系统详尽的回顾,并对今后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David N. Herndon教授从烧伤休克期复苏、吸入性损伤、感染、营养代谢、创面处理、后期康复等方面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Naiem S. Moiemen教授分析了目前瘢痕评估的方法并对建立瘢痕客观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柴家科教授报告了一种新型负压引流装置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效果。

  第3场主持人是周一平教授、黄晓元教授、李宗瑜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跃生教授从成批烧伤的救治、休克与脏器并发症、吸入性损伤的救治、感染防治与免疫调理、创面处理和修复、烧伤代谢调理与营养支持及烧伤康复等方面对我国烧伤医学60年的成绩进行了精炼的回顾,对烧伤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个人见解及思考。印度阿扎德医科大学Rajeev B. Ahuja教授结合病历资料对中心轴型螺旋桨皮瓣在腋窝及肘部瘢痕挛缩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与效果评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大海教授回顾了目前全球异体肢体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进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团队对异体手移植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Tina L. Palmieri教授针对目前烧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烧伤休克复苏的补液及检测指标、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方式、烧伤患者的能量需求、患儿生长激素的应用、胰岛素的应用等尚存在争议或未形成共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5月17日下午第1场主持人是张国安教授、陈华德教授、牛希华教授、刘旭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军教授围绕P311 和真核起始因子6在成纤维化中的作用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对瘢痕挛缩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有望为临床干预提供新靶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avid G.Greenhalgh教授针对脓毒症研究进展,探讨了关于创伤反应和脓毒症的一些新概念,指出烧伤后脓毒症与其他脓毒症的不同,认为非常有必要设定烧伤特有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定义和治疗指南。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咏明教授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的丰富资料,探讨了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失衡的精准评估和临床应用乌司他丁与α胸腺肽的调理措施。澳大利亚西伦托儿童医院的Roy M. Kimble教授围绕儿童烧伤的预防与急救、清创以及创面处理时药物、敷料的选择等分享了其对儿童中小面积烧伤的早期治疗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陆树良教授总结了窦道/腔创面的特点并分享了内镜支持下窦道/腔创面处理的经验,为临床上探查窦道/腔创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第2场主持人是岑瑛教授、朱世辉教授、陈炯教授、于家傲教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Malcolm Xing教授,介绍了一种基于氢键作用具有超弹性自修复强粘合的改性凝胶电子皮肤,该研发成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吕国忠教授针对目前瘢痕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预防、有效治疗以及全程把控的“防→治→控”防治一体化方案,对烧伤瘢痕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徐晓嵘教授针对当前伤口评估技术的需求,介绍了能进行伤口检测、手术导航以及疗效评估的慢性伤口的多模态影像及手术导航系统的研发情况,给慢性伤口的临床诊治带来新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章一新教授,借助大量病历图片资料介绍了三维立体理论与点阵二氧化碳激光在挛缩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郇京宁教授针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关注点,围绕防止创面加深的方法、减少和去除坏死组织的方法以及如何对创面进行保护等进行了探讨及经验分享。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谢卫国教授介绍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在烧伤创面深度诊断和瘢痕血流评估中的应用,有望在临床上通过该方法早期精准判断创面深度及预测创面愈合时间,客观地评价瘢痕激光治疗后的疗效。

  第3场主持人是雷晋教授、胡振生教授、赖文教授、张红艳教授。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院的王先震教授报告了大面积烧伤创口治疗的策略——修正治疗策略,探讨了在不同烧伤时期及不同部位伤口治疗的策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韩春茂教授重点介绍了创面外部微环境修复材料的进展和挑战及内部微环境对创面的影响,对组织工程皮肤及创面修复材料的研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光华教授介绍《吸入性损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起草过程及思考,指出制订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诊治规范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北京积水潭医院沈余明教授结合病历资料,针对复杂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修复与重建分享了包括全身与局部并重、重视皮瓣选择原则、多学科合作等在内的临床救治经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申传安教授分别从烧伤休克复苏、创面修复、脏器功能、感染防治、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及康复锻炼等方面提出了大面积深度烧伤临床救治新策略。罗高兴教授全面回顾了烧伤科的历史及建科60年来在基础研究与烧伤临床救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展现了中国烧伤医学的发展成就。

 

3 专场学术节选

  5月18日的专题研讨分了3个分会场:山城谋略专场、两江论道专场、融汇集萃专场,主体发言内容分别为探讨救治方案、优化临床术式、解析机制内因等,基本涵盖烧伤学科的所有研究领域,全方位促进学术交流,引发与会代表热烈讨论。

3.1 山城谋略专场

1场主持人是王旭教授、张兵教授、童亚林教授、唐洪泰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洪泰教授的报告《中国烧伤年度报告:2010—2016》,首次以宏观角度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了我国烧伤发生和治疗的现状,意义重大。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庆连教授的报告《负压伤口治疗法(NPWT)在严重车祸创面修复中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提出聚氨酯材料和聚乙烯醇材料的不同特性和应用,并结合病例提出了负压应用的6点深入思考。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王达利教授的报告《间充质干细胞瘢痕塑形早期移植对瘢痕形成的干预研究》,聚焦细胞移植干预瘢痕形成,为未来瘢痕的预防开辟新途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谭谦教授的报告《大面积特重群体烧伤多中心创面的修复经验》,以昆山爆炸伤员的救治为背景,深入讨论了特大烧伤群体的创面处理经验。

2场主持人是冯世海教授、王凌峰教授、潘云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齐鸿燕教授的报告《儿童瘢痕的特点及分级防治》,针对儿童的特点深入讨论了保守和手术治疗原则,分享了对儿童瘢痕处理的宝贵经验。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李孝建教授的报告《烧伤专科ICU建设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分析了烧伤重症的救治现状和矛盾,提出了烧伤专科ICU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来自新加坡中央医院的Si Jack Chong教授的报告《皮肤组织工程在严重烧伤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本院表皮细胞培养的应用情况,提供了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经验,特别是微粒皮与培养表皮联合应用,对与会嘉宾而言颇有启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昭宏教授的报告《严重手烧伤的治疗策略》,就如何处理大面积烧伤全身治疗和手烧伤治疗的矛盾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第3场主持人是李毅教授、王杨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陈旭教授的报告《重大群体烧伤救治的经验与教训》,对重大群体烧伤救治中的顶层设计和医疗以外需要注意的要点给出了建议。济南市中心医院宋国栋教授的报告《手部深度烧伤的临床评估与早期治疗》,提出必须准确评估手部血供、防中有治的理念。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詹剑华教授的报告《严重烧伤后心功能损害的认识及临床防治研究》,为保护心脏功能提出了新的方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志强教授的报告《烧伤后脓毒症导致急性肾损伤的防治》,结合本单位的临床资料对烧伤后脓毒症导致急性肾损伤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3.2  两江论道专场

  第1场主持人是付晋凤教授、陈旭林教授、张逸教授、陶克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李曾惠平教授对其研究团队研发的“平疤贴”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弹性的影响进行了报告。平疤贴在改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尤其是增生早期瘢痕的弹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解放军兰州总医院刘毅教授的报告《供区的美容》指出目前修复重建存在的问题是只关注如何选择适宜的肌/皮瓣实施再造补缺,而忽视了供区处理,他从美容整形外科的角度和现代微创外科技术要求的角度阐明了如何权衡利弊,综合考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修复效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丕红教授的报告《深度烧伤毁损性创面处理体会》,介绍了皮瓣移植和皮片移植在修复深度烧伤毁损性创面中的经验,并对富有挑战性的深度烧伤创面修复提出展望。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庆富教授的报告《创面(口)延迟愈合与微循环障碍》,从创面延迟愈合的定义及众多因素分析,提出了改善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贾赤宇教授的报告《大鼠结核性创面液化坏死高峰期中巨噬细胞极化初步研究》得出结论:在结核性创面液化坏死高峰期,创面组织局部微环境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转变,有利于发挥巨噬细胞有效杀死M.tb的作用。

  第2场主持人是吕大伦教授、周国富教授、贾晓明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刘小龙教授的报告《重度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体会与思考》,强调重度皮肤软组织感染治疗应采用个体化方案,避免循规蹈矩,把握外科干预的时机,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夏成德教授的报告《额头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与大家分享了额头部扩张后皮瓣的手术治疗方案,具有临床实用意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官浩教授的报告《胸大肌(联合腹直肌)肌瓣翻转法修复重建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裂开并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的研究》,回顾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对胸骨正中切口术后感染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分级,介绍了翔实的临床病例修复治疗措施并配图片,强调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总结出一套完备的治疗策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翟红军教授的报告《筋膜皮下组织瓣在热压伤修复中的应用》,通过比较筋膜皮瓣与筋膜皮下组织瓣,总结筋膜皮下组织瓣的各类优点,拓宽了筋膜皮下组织瓣在临床应用的范围。

  第3场主持人是许学文教授、晁生武教授、赵永健教授、罗奇志教授。新疆军区总医院沈运彪教授的报告《手部瘢痕削除植皮手术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对25例增生性瘢痕手部施行取皮刀削除瘢痕后移植中厚皮的病例分析,提出该方法较传统切疤植皮手术具有明显优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军涛教授的报告《重视供瓣区的修复》,分析了本单位采用局部轴型或游离皮瓣修复重建的120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大量临床照片阐明了术前设计、术中充分利用周围组织封闭供瓣区的重要性。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伟峰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及数据证实了一种功能循环在Vγ4T细胞、表皮细胞及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中间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功能区域在创面愈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军兰州总医院张诚教授的报告《NPWT技术结合延期修复治愈Fournier坏疽14例报告》,回顾性分析了本单位收治的14例患者Fournier坏疽通过NPWT技术结合创面延期修复的治疗手段,均取得了较好的恢复效果,远期随访效果满意。

3.3  融汇集萃专场

  第1场主持人:崔正军教授、陈俊杰教授、刘文军教授、张家平教授。新加坡中央医院Alvin Wen Choong Chua教授的报告《上皮自体移植物培养:细胞培养系统优化与临床应用》,提及已建立了自体上皮细胞培养系统,其是治疗严重皮肤缺损非常好的方法,在烧伤和慢性创面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肖仕初教授的报告《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进展与实践》,提出新微型皮移植、改良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单细胞悬液移植与表皮细胞培养移植,是目前可预见应用于临床的大面积深度创面修复方式。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曦教授的报告《我国烧伤营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谈及我国烧伤营养事业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原则与措施,创建了中国成年烧伤患者能量消耗估算公式,提出了烧伤肠源性高代谢理论,将来大数据时代会对烧伤精准营养提供基础。印度尼西亚Cipto Mangunkusumo医院Nandita Melati Putri教授的报告《印度尼西亚Cipto Mangunkusumo医院烧伤病房中烧伤患者的细菌谱、药敏谱及脓毒症流行情况》表明,其单位病房主要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替加环素敏感,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是经验用药的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李小兵教授的报告《不同电解质、胶体比例液体复苏在烧伤合并肺挫伤兔中的研究》显示,他们已成功构建了烧伤合并肺挫伤兔模型,电解质、胶体1∶3补液能够减轻兔烧伤合并肺挫伤诱导的肺损伤。

  第2场主持人:石富胜教授、巴特教授、彭代智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德绘教授的报告《重度烧伤早期血糖变化多因素分析及意义》,认为烧伤严重程度、延迟休克复苏、重度吸入性损伤及烧伤面积是影响烧伤早期血糖变化的主要因素,临床上需注意血糖监测,规范治疗高血糖患者。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程飚教授的报告《富血小板及相关产品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和展望》,提出ADM/富血小板血浆复合敷料有助于创面愈合,将来活性因子、生物敷料和功能干细胞的联合应用有望在创面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国贤教授的报告《磨痂及异体/种皮移植治疗面部深Ⅱ度烧伤》,认为面部深Ⅱ度烧伤需要序贯治疗,早期磨痂及异体/种皮移植能有效预防局部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增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山西省烧伤救治中心段鹏教授的报告《小儿重度烧伤创面处理策略》,提及浅Ⅱ度创面尽早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覆盖脱细胞猪皮敷料或者黏性敷料;偏浅深Ⅱ度创面行磨痂术,偏深深Ⅱ度创面行磨削痂术,应用GMCSF,覆盖脱细胞猪皮敷料或者黏性敷料,后期需要植皮则植皮;Ⅲ度创面行削切痂术,覆盖脱细胞猪皮敷料或者黏性敷料,后期植皮,通过这些方法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第3场主持人:姚明教授、卢长虹教授、李保国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王昕教授报告《基于小分子化学修饰建立放射性烧伤细胞治疗新策略》,指出新型小分子化合物NIRCP61蓄积于细胞线粒体中,能够有效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可提高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在放射性烧伤的临床细胞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李琳护士长的报告《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与希望水平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认为伤残接受度和希望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医护人员应以提高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为出发点制订针对性的干预项目。

 

4 闭幕重彩

闭幕式环节特别为当天凌晨3点赶来参会的国际烧伤学会前任主席Naoki Aikawa教授预留了报告时间。Naoki Aikawa教授的报告《大面积烧伤的液体复苏:从临床经验走向科学》,回顾了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的历史及发展过程,对现有的补液公式逐一进行总结和评价。随后,罗高兴教授对Aikawa教授的发言内容给予精彩点评,赢得阵阵掌声与喝彩。

  接下来,在王旭主任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华烧伤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工作会。这是一次欢迎所有参会嘉宾和编委一起参加的开放式工作会,目的是让更多烧伤界学者了解杂志的办刊过程,了解编委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编辑部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原书记、副主席冯长根教授做报告《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介绍指数评价法》, 他提出判断科技成果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学术评论句,介绍如何用F1、F2和F3指数进行评价,倡议学术期刊要多鼓励作者写学术评论句。主持人强调:在我国烧伤医学60周年的当下,了解学术评论句非常有意义,学术评论既是对前人创造性工作的认可,也是后人不断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华烧伤杂志》莫愚主任助理代表编辑部进行了杂志工作汇报,就杂志在2017年度取得的成绩、编委应该了解的相关事宜、以及如何借助编委力量提升杂志影响力所进行的思考等,向编委会成员进行阐述。

  最后,由彭毅志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指出本次大会达到预期目的,庆祝活动让我们牢记传承开拓的重任,研讨的硕果与大会的主题锲合度高,为学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总结出大会的几个特色:学术报告含金量高,注重培养学科后辈人才;设立分会场,全面促进交流;会中会多达10余个,务实高效;设立专家报道通讯站,及时分享会议信息。  

 

5 结语与致谢

  本次会务组织安排紧凑、有序、高效,有如下几个亮点。(1)充分发挥青年编委的作用,设立专家报道通讯站。组委会首次尝试特邀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志强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陈旭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官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窦懿医师成立专家报道小组,借助他们敏锐捕捉学术信息的优势,为大会及时呈上精彩的学术报道,并结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贾晓明教授为大会进行实时直播分享,使全国烧伤学术同仁能全面了解本次会议实况。(2)使用通知微信群,及时发送通知。较以往办会而言,组委会首次使用微信群发送通知,为参会代表编写发送会议通知近40条,由于提前限定了该群的用途,使得10余个场次会中会的通知能及时提示参会者,避免出现混乱或缺席,受到参会者高度认可。(3)首次尝试现场采访。在学术交流会场内,工作人员首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进行了现场采访,了解与会者的感受、征集办会建议。受访者认为这种形式新颖、交流直接、互动性好。

  真诚感谢所有参会的各位专家同仁,让会议达到了以“学术博弈会友,在交流中畅叙友情”的初衷;真诚感谢所有企业对会议的大力支持,以及为承办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2019年第十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将在苏州市立医院举办,让我们苏州再相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