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气道内给药目标靶向治疗
发布时间:2018-08-13 18:05:23 点击量:
吸入性损伤气道内给药目标靶向治疗
郭光华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中华烧伤杂志2018年7月第34卷第7期 445-449
郭光华
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气道管理及呼吸支持至关重要。经气道给药相比其他给药方式,因药物直接作用于肺,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疗效确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少,并且可以药物辅助通气等优势,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可用于气道吸入的药物种类日益增多,作者归纳了除了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黏液溶解剂和糖皮质激素外,还包括抗炎剂、抗氧化剂、抗凝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长因子、血管扩张剂和缩血管药物以及药物辅助通气和细胞治疗等。
1常用气道吸入药物
1.1支气管扩张剂
β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和沙丁胺醇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研究发现,在烟雾吸入性损伤绵羊模型中,吸入肾上腺素和沙丁胺醇可使气道平滑肌松弛,降低气道压,改善氧合作用。
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气道压下降,粘液分泌和细胞因子表达减少。吸入噻托溴胺可降低烟雾吸入损伤绵羊的气道压力峰值,改善PaO2/FiO2比值。
也有学者认为,β受体激动剂和毒蕈碱的受体拮抗剂可能减少机体炎性反应,甚至能够促进伤后呼吸道分泌腺细胞的再生和愈合。
1.2 抗炎剂
乌司他丁作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许多炎症蛋白酶包括胰蛋白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血纤维蛋白溶酶等,可有效减轻多种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已广泛用于治疗严重烧伤或合并吸入性损伤、重症急性胰腺炎、MODS等。
临床上常用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α-糜蛋白酶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等均具有较好的抗炎、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和水肿的作用。但地塞米松注射液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诱发应激性溃疡、降低免疫力及影响烧伤创面愈合的可能。只适宜短期内使用,并需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
1.3 抗氧化剂
外源性抗氧化剂诸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维生素E等可通过清除肺部过量的氧自由基,在吸入性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NAC作为一种强大的黏液溶解剂,虽然能够分解浓稠的气道分泌物,但本身也会刺激气道,可能造成支气管狭窄。因此,给药前应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氢气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性抗氧化物质,雾化吸入氢或者富氢生理盐水可抑制NF-KB的激活及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减轻组织损伤,并且应用越早,效果越好,然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1.4 抗凝剂
肝素可通过增强凝血酶III的活性减少气道阻塞——介导灭活凝血酶,也可能通过充当自由基清除剂(减少气道阻塞)。多种研究显示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肝素均为有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抗凝血酶的效果和肝素相当。研究显示,经气道吸入抗凝剂、抗凝血酶类药物或纤溶剂,可提高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存活率。但在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如达那肝素)和组织因子抑制剂等作为抗凝剂时,可对全身凝血功能造成影响,而活化蛋白C和抗凝血酶则无此影响。
1.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烟雾吸入伤后早期采用该疗法,不仅能明显改善内源性PS 和肺功能, 增加肺顺应性, 提高氧合能力,而且能显著降低伤后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 防止肺水肿发生,从而提高肺部的气体交换。研究证实,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改善肺功能,防止肺水肿和呼吸衰竭。有临床报告显示,与ARDS病例对照组比较,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的氧合明显改善。
1.6 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已在临床使用多年,具有促进上皮及间质细胞的移行、增殖和分化,抑制气道炎症反应,修复上皮损伤等作用。EGF对气道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进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抵抗细胞凋亡。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KGF-2)是一种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也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0,FGF-10),是FGF家族的重要成员。笔者单位最新研究发现,雾化吸入rhKGF-2可以显著改善烟雾吸入性损伤兔的机体氧合作用,减少肺部炎症反应,对肺损伤有修复作用。但临床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试验。
1.7 血管扩张剂和缩血管药物
吸入性损伤初期,支气管痉挛,管腔粘液分泌增加,气道肿胀血流增多,造成气道狭窄或闭塞。吸入性损伤发生后支气管血流量可增加20倍,这在吸入性损伤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病程进展,内源性舒血管物质产生减少,缩血管物质则产生增多,促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内皮细胞损伤、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加上低氧血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基于此病理生理特点,吸入性肺损伤肺血流量有两个潜在的调节靶点。
首先是在减少支气管动脉血流,从而减少全身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向肺的流动。Guillermo Foncerrada团队采用一种模仿支气管动脉结扎效应的药理学方法——雾化吸入肾上腺素。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肾上腺素能明显降低肺血管血流量及渗出,保护肺功能,并且雾化吸入肾上腺素耐受性良好,无任何不良影响。
其次是有效的肺血流量调节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NO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吸入后可选择性地舒张肺通气区域的毛细血管。这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减少,分流减少,肺动脉高压降低。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用NO治疗吸入性损伤并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尚不能作为吸入性损伤的常规治疗手段。
2.药物辅助通气
一项小型回顾性单中心的研究对30个病人采用相同的通气策略并历史对照,发现当雾化给予普通肝素、N-乙酰半胱氨酸和沙丁胺醇与单独给予沙丁胺醇对比时,肺损伤的评分减少,死亡率减少38%。
笔者复制蒸气犬吸入性损伤模型,经气管给予PS并辅助高频振荡通气,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S辅助通气组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顺应性和氧合作用,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减少肺细胞凋亡,对肺损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将小剂量(2ml/kg)复方药物5%NaHCO3100ml、异丙肾上腺素1mg、山茛菪碱20mg、地塞米松5mg等对吸入性损伤犬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同时辅助通气,可能存在呼吸“兴奋”作用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对氧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高,有良好的呼吸气体运载能力。PFC还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和抗炎作用。液体通气是以PFC为呼吸气体的载体,全部或部分替代气体在肺中完成气体交换的呼吸模式。笔者曾用小剂量PFC(3ml/kg)注入吸入性损伤犬气管内,同时进行高频部分液体通气,结果发现,高频部分液体通气更有利于动脉氧合,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并且对血流动力无明显影响。然而,PFC来源困难,医疗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3.细胞移植
近些年经气道内细胞移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Gupta N 等测试了MSC向肺内滴入 5mg/kg 小鼠LPS急性肺损伤模型,MSC治疗组在48小时与PBS治疗组相比,存活率提高,肺水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蛋白也明显的减少。MSC增加了抗炎因子IL-10,同时下调了对内毒素介导的促炎症反应 (减少了支气管肺泡灌洗和血浆中的TNF-alpha和MIP-2)。
晚近,Guillamat PR等将肺泡II型细胞按照2.5×106个/只,经气管滴入由HCL和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和健康大鼠中,后者用来观察肺泡II型细胞副作用,相同数量成纤维细胞滴入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显示肺泡II型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功能的恢复,减轻肺部炎症,从而降低死亡率。
笔者及其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将MSC通过静脉实验性治疗吸入性肺损伤,发现MSC可以明显改善吸入性肺损伤,但是静脉途径相比气道途径具有细胞凋亡率高等劣势。从早期的干细胞移植到近期目标细胞移植,从利用干细胞的多靶点修复到目标细胞的单一靶点修复,可以看到细胞移植对肺损伤修复存在巨大的潜力,但是多靶点与单一靶点修复究竟孰优孰劣尚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认为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错综复杂,由于有毒有害物质损伤、肺部氧化与抗氧化、细胞促炎与抗炎介质间的相互作用等共同参与,导致吸入性肺损伤治疗难度极大,尽管以上目标靶向药物已产生一定的疗效。然而,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除了现有治疗手段外,未来还可能通过外泌体、基因手段等进行治疗,以期从病理生理过程的各个阶段阻止损伤发生,这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