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小儿烧伤后瘢痕增生特点与康复治疗方案
发布时间:2018-09-05 11:32:42 点击量:
徐庆连,宋均辉.小儿烧伤后瘢痕增生特点与康复治疗方案[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8) :509-512.
徐庆连 宋均辉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徐庆连 教授
烧伤后的瘢痕增生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瘢痕治疗,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致使患儿经受长期痛苦、毁容、肢体畸形以及身心发育的损害。目前,小儿烧伤瘢痕治疗已成为烧伤、整形、以及康复界同仁面临的难题。因此,了解小儿烧伤后瘢痕增生特点,对预防及治疗瘢痕增生、加强功能康复锻炼,从而降低患儿伤残率、减轻心理障碍、恢复基本生活,最终回归社会至关重要。本文从烧伤患儿年龄、种族及部位进行分析总结瘢痕增生特点,并探讨适于烧伤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案。
1.小儿烧伤后瘢痕流行病学特点
1.1年龄分布
小儿烧伤年龄一般界定在小儿出生到12周岁之前的年龄段。而在此年龄段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特点分为5个时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研究显示在胎儿期伤口愈合后不会留有瘢痕,这与胎儿时期伤口处的TGF-β1含量少,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多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Ⅰ型胶原蛋白不断增多,从而使Ⅲ型胶原蛋白比例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伤口或创面瘢痕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在学龄前期阶段的伤口或创面中,Ⅰ型与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失衡更为显著,这可能是该年龄段增生性瘢痕易发因素之一。在幼儿期及学龄前期的烧伤患儿易引起瘢痕组织增生,可能与此年龄段小儿皮肤菲薄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患儿治疗期间依从性较差,很难按医嘱要求完成瘢痕和功能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一般较成年患者差。
1.2种族差异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有色人种的小儿烧伤数量要比白种人多,并且创面深度更深、更易形成瘢痕组织。不同种族间的烧伤患儿,愈合后瘢痕增生程度不同。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色人种较白种人瘢痕增生明显,且易形成瘢痕疙瘩,治疗难度也较大。亚洲人与欧美人相比,更容易患增生性瘢痕,这可能与欧美人和亚洲人瘢痕形成机制不同有关。具体瘢痕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存在多维度、多层面的复杂因素,造成瘢痕形成的多元性、复杂性。肤色越深,产生瘢痕疙瘩的风险越高,如黑种人较白种人及黄种人更容易产生瘢痕疙瘩。有调查研究显示,同为黄种人的广西汉族与壮族深度烧伤后,瘢痕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
1.3烧伤瘢痕部位
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最为多见,不同部位小儿深度烫伤,最终形成瘢痕程度亦不同。小儿烧伤创面愈合后易形成瘢痕高发部位有下颏颈、胸骨前部及四肢关节活动处。胸骨前皮肤组织菲薄,皮肤张力大,且容易被烫伤,伤后创面易加深;下颏颈部活动多,且不易包扎,容易被口水、奶液污染,创面愈合差,后期瘢痕易增生,多引起颈部活动障碍,该部位的瘢痕较难采用比较公认有效的压力套和硅酮贴治疗,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好固定、易压迫气管和大血管,另外小儿的依从性也差、不太配合佩戴治疗;四肢重要关节多,活动多,且皮肤张力大,张力牵拉导致瘢痕反复破溃、出血,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增多。部分瘢痕生长速度低于小儿生长发育速度,也是瘢痕致肢体畸形的原因之一。而后背部瘢痕增生往往较轻,这与后背部的皮肤较厚,修复能力强,一般能自行愈合且长时间平卧压迫等原因有关。
2.康复治疗方案
由于小儿烧伤时,年龄较小,瘢痕形成后,对其心理认识不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长大,瘢痕意识越来越强烈,瘢痕对其生理及心理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小儿烧伤后瘢痕预防及康复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小儿配合度极差,部分家长对患儿是否存在瘢痕的无所谓和无知,以及进行长期完整治疗的依从性差,致使小儿的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与康复的效果差、连贯性差,无法长期坚持。最终导致瘢痕增生越来越严重,关节活动度进一步降低,畸形发生率也进一步升高。近年来,国内外也越来越重视瘢痕对患者的影响,认识到治疗瘢痕的急迫性,先后制订了相关的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目前国内多家烧伤救治单位,也已开设烧伤后功能康复治疗病房,可进行系统、连贯、长期的瘢痕防治及功能的锻炼,并联合多种治疗方法,使小儿烧伤后瘢痕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另外,要增加宣传力度、普及相关康复治疗知识及其重要性,让患儿家长认识到瘢痕对患儿的影响及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及长期坚持的重要性。
小儿烧伤后康复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修复关节部位瘢痕牵拉导致关节畸形、明显影响外观的瘢痕以及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瘢痕疙瘩。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瘢痕成熟后,此时瘢痕变软而平坦,充血消退,但在功能部位的瘢痕,一旦影响功能,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并坚持长期治疗,才有可能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治疗应持续到瘢痕成熟,一般在1年左右时间。主要方法有:(1)药物治疗。简单、易操作,在家即可完成,患儿也容易配合。常用药物制剂有硅酮制剂、洋葱提取物制剂及某些中药外用制剂等。(2)局部按摩。多采用有力、缓慢的压力进行按摩,能使瘢痕中纤维组织结构破坏,瘢痕柔韧性得到改善,并且可减轻瘢痕的瘙痒和疼痛症状。另外配合使用具有淡化色素、保湿等功能的药物外用。(3)压迫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压迫疗法主要是弹力绷带、弹力套的应用,可以实现持续性压迫。压迫治疗主要是压迫瘢痕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减少瘢痕组织血供,减缓生长。有学者建议压迫治疗施加的压力至少为2.00 kPa,压力越大,抑制瘢痕生长的效果越好,但一般不建议超过5.32 kPa;并且建议持续压迫14~23 h/d。目前三维扫描硅酮透明压力模具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面颈胸处瘢痕,支具贴附性好,并且其内有硅酮药物的持续作用,抗瘢痕效果较为满意。(4)支具应用。包括静态支具与动态支具。静态支具对抗关节的反向牵拉,动态支具促使关节向功能位的恢复;对于小儿烧伤患者,静态支具应用较多,动态支具应用较少,主要是由于小儿依从性差、配合不好。(5)其他方法。如蜡疗、中频治疗、二氧化碳激光点阵激光、染料激光、放射治疗、激素局部注射、中药治疗、抗肿瘤药物治疗也有不错的效果等。(6)心理干预治疗。对于患儿来讲,烧伤后瘢痕的康复治疗不仅仅是功能康复,心理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有研究表明,使用化妆品掩盖烧伤瘢痕,对患儿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可以帮助患儿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家庭、学校对烧伤患儿的心理支持与接纳度,也影响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最终治疗效果。
单一方法治疗瘢痕,一般收效差,联合多种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瘢痕常用方案,亦是国内外治疗指南或者共识的推荐治疗方案。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参与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小儿瘢痕治疗来说十分重要。通过综合、系统、连贯的瘢痕治疗,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小结
小儿烧伤后瘢痕增生的特点与年龄、种族以及瘢痕部位有关系;对于瘢痕的治疗及功能康复,建议以多种治疗方式联合、长期坚持的综合治疗方案;综合评估患儿具体情况,如家庭背景、遗传因素、种族、肤色以及部位等,从而制订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在患儿成长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以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建立积极心态。目前国内制订的瘢痕防治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主要是基于成年患者制订,对于小儿烧伤后瘢痕防治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南或共识。对于部分治疗会不会对患儿健康有影响,会不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