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会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知识讲堂

【学术】构建一个创面治疗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创面治疗中心建设20年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01-07 09:57:45 点击量:



付小兵 院士

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

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构建一个创面治疗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创面治疗中心建设2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12):859-863. DOI: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2.008

解放军32133部队 王炜中 整理

在中国,有目标和规模化的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创面流行病学变化和人们对高质量创面愈合的迫切需求。中国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获得了加速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治疗学科体系。如果以1998年在国际《组织修复与再生》杂志(《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发表中国创面流行病学研究为起点,到2018年正好是20周年。以下将我个人在这20年中经历的中国特色创面治疗学科体系建设点滴汇报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1 早期准备与初步实践

1 早期准备与初步实践

1998年哥本哈根大学医院建立了一个小型的试验性科室使我开始注意到建立创面治疗专科的意义。真正把创面治疗专科建设提到日程上是基于4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是中国创面流行病学发生了新的变化;三是各种难治性创面数量上升明显;四是吸收了西方早期初步的经验教训。

1.1 系统开展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变化新特征研究

1998年和2008年2次全国大规模的创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主要病因学已经由创伤型转变为疾病型,与此同时,高发人群也由以青壮年为主转变为以中老年为主。这种以疾病导致创面增加的病因学和高发人群转变的新特征提示在中国需要创面治疗的人数增加、创面种类增多、治疗难度加大等,迫切需要进行专科化治疗。

1.2 进行创面治疗专科建设的学术准备与宣传

从2004年开始,付小兵、王正国、黄跃生等专家先后在《中华烧伤杂志》等期刊,以专家评述和开设专栏等形式,强调学术界开展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机制研究与防治研究的重要性,呼吁在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专业化的创面治疗科室,为后来加快创面治疗专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1.3 从管理角度开展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专业化的创面治疗专科可行性研究

我们认识到创面治疗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问题,我们称之为“创面治疗学”,英文表达为Wound therapeutices或Woundcarelogy。

1.4 开展创面治疗专科建设的初步实践

本世纪初三O六医院糖尿病中心许樟荣院长和浙医二院韩春茂教授利用治疗烧伤的学科优势开展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之后,国内部分医院逐步开始建立专业化的创面治疗专科(门诊、科室或中心)。2011年上海九院建立了复杂难愈合创面治疗专科,并开展了创面治疗专科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联动,但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5 开展创面治疗专科人才规范化培训

2008年国际糖尿病基金会(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WDF)和康乐保健康之路基金会(Access to Healthcare,AtH)提供 55万美元,在中国开展以糖尿病足为代表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防控的宣传教育,在42家医院建立了创面治疗专科(中心),总计培训各类创面治疗人才9229人。

1.6 开展与国际同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交流实现了国际交流从个人到团体,从单纯学术到多方面合作与交流等,显著扩大了中国组织修复与再生,特别是创面治疗在国际上的影响。


2 阶段性成果与贡献

2 阶段性成果与贡献

2.1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危害与防控的重要性已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013年底,中国工程院以中工发〔2013〕140号文件方式给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报送了《中国人群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规律和早期防控研究》咨询报告。2015年初,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就建立创面治疗专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进行研讨。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成立后,特别重视创面治疗专科建设和创面治疗医师培养,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原则同意并由中国医师协会颁发培训证书。由此说明开展中国特色创面治疗学科体系建设从最初以学术探讨为主逐步发展为专业学术团体所认可和政府行为。2018年由中国工程院资助的第3次全国创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开展,相关数据正在收集与整理之中。

2.2 促进了部分学科转型与发展

开展专业化的创面治疗以来,中国新建立的创面治疗专科(中心、病房、小组),由烧伤和整形外科扩展功能建立的创面治疗中心(专科)占 69.56%。因此,开展专业化的创面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科室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

2.3 建立了一批专业化创面治疗专科

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10月,在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一共建立了专业化创面治疗机构近300家,其中创面治疗专科200余家,包括由中国医师协会“1239”行动计划授牌的建设专科130余家。这些专业化的创面治疗机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专科的形式和规模不同;二是初步具备对各种复杂难治性创面的治疗能力;三是逐步形成医护共管;四是逐步形成以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共同治疗创面的新格局。

2.4 培养了一批专业化创面治疗人才

从2010年开展专业化创面治疗培训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一是建立了专业化的培训教师队伍;二是编写出版了专业化的教材;三是针对不同层次培训需求,建立了专科医师(创面治疗医师)和专科护士(创面治疗师)培训体系。到2018年10月为止,总计培养各类创面治疗人才15000余人,其中医师占20%左右,有志于创面治疗的护理和其他人员占80%左右。

2.5 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国内对组织修复与再生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关注理论成果向临床治疗转化应用,我们的重点开始转向以创面治疗为突破口的重要方向,且加强了与  EWMA(偏重于临床)的联系和学术交流。2013年,国际著名创面治疗专家、《国际下肢损伤杂志》主编Mani教授专门撰写评述,以“向东方看”对中国近年来在创面治疗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进行高度评价。

2.6 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治疗学科体系

近年来,我们以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等学术团体为依托,以王正国创伤医学基金会为载体,从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规划、不同层级创面治疗专科建设标准、创面治疗专业人才培养、创面治疗培训体系与认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治疗学科体系。


3 对未来的展望

3 对未来的展望

3.1 进一步提高对创面治疗中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方面是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从管理层面积极推动创面治疗中心建设,同时在医保支付和新的治疗方法应用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是医院管理者需要打破科室界线和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倡大融合、多学科的创面治疗新观念。

3.2 进一步规范创面治疗中心建设和提升其质量  

明确创面治疗的分级诊疗流程,明确不同级别医院创面治疗专科(中心、科室、小组)的建设标准。

3.3 进一步加大对创伤和创面防控的宣传力度

强调创面早期防控的重要性和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只有把早期防控知识普及大众,才有可能把创面发生率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

3.4 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结合对创面治疗中心的推动作用

创面治疗除了外科医师的手术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面治疗产品的种类与质量。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发新的创面治疗、预防和康复产品,同时加大对已有创面治疗产品的规范化和精细(精准)化应用,以最大限度提高治疗产品的效益,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和减少治疗费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