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在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及相关实验机制
发布时间:2019-07-10 23:58:54 点击量:
邹彦龙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
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在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及相关实验机制[J].
中华烧伤杂志,2019,35(4):266-276.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6
自体脂肪移植是近年来整形修复领域比较热门的微创治疗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容积填充及凹陷修复领域。随着研究深入,细胞辅助脂肪移植 (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 的概念被提出,其核心是在单纯脂肪移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利用脂肪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和基质细胞成分来提高疗效。纳米脂肪技术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以机械乳化方式获取ADSC及其他细胞成分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行单纯颗粒脂肪移植及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治疗的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病例发现,混合移植不仅可以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保证填充效果的长期维持,同时能不同程度地改善移植区域瘢痕情况,考虑其作用与混合移植物中含量相对更高的ADSC有关。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模拟此病理发生情况来进一步探究论证,发现ADSC确有减少纤维增生及瘢痕形成的作用。
方法
(1)自2012年1月—2018年4月我科收治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畸形需行面部脂肪移植患者105例。其中54例患者(年龄10~59岁,男12例、女42例)接受传统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另51例患者(年龄7~63岁,男14例、女37例)接受自体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通过面部饱满度、对称度、瘢痕及并发症等情况评估患者术后3、6个月治疗满意度及需二次手术率;并于第2次手术时取其第1次手术移植的脂肪,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及微血管形成情况。(2)分离培养大鼠自体ADSC,将实验大鼠随机均分ADSC移植组、瘢痕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通过长期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建立瘢痕模型,同时将经鉴定的培养扩增的ADSC移植到ADSC移植组大鼠博来霉素注射部位来模拟ADSC移植治疗瘢痕的过程。取大鼠注射区域的全层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α-SMA和TGF-β1表达并计数阳性细胞。
结果
(1)与术前比较,单纯移植组患者术后3个月面部饱满度、对称度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术后6个月填充容积较术后3个月有所减少,随访发现2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分别出现脂肪液化、皮下结节形成;混合移植组患者术后3、6个月面部饱满度、对称度改善程度更佳且瘢痕颜色、质地更接近周围皮肤,术后6个月填充容积未见明显减少,其术后3、6个月治疗满意度及需二次手术率均明显优于单纯移植组。扫描电镜结果见,混合移植组患者受区移植脂肪细胞形态相比单纯移植组更饱满,无塌陷干瘪,细胞紧密排列、间隙较小;细胞表面管状、条索状微血管结构更丰富,细胞间隙布满网状分布且长入脂肪组织中的微血管结构。
(2)动物实验显示, ADSC移植组胶原纤维较空白对照增粗,但排列尚整齐,仅有少量炎症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布,相比瘢痕模型组其结果更接近正常皮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SC移植组真皮组织中α-SMA和TGF-β1阳性表达明显少于瘢痕模型组。
结论
与自体单纯颗粒脂肪移植比较,自体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治疗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时不仅能使填充饱满度及效果维持更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瘢痕情况。结合大鼠瘢痕模型实验认为其机制可能与ADSC抑制α-SMA和TGF-β1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瘢痕形成有关。